| “高质量发展当先锋”系列报道二十:一泓碧水映初心——五载践行嘱托,书写绿色人文时代答卷 | ||||
|
||||
|
本站讯 五载春秋流转,一江碧水为凭。自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都水利枢纽,擘画治水兴水、造福人民的宏伟蓝图,寄予“国情水情教育”的殷切嘱托,水情教育中心便如同一颗深植沃土的种子,以巍巍工程为坚实根基,以悠悠水韵为不灭精魂,在国情水情教育的广袤田野、生态景区建设的秀美画卷、水文化传承的深邃长河中,孜孜矻矻,深耕细耘。 润物耕心——以水化人的创新先锋,让水情教育“活”起来、“潮”起来 在水情教育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阔舞台上,一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传播队伍,用创新理念浇灌文明之花,让水知识、水伦理、水情怀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品牌闪耀,引领风尚。“童眼·童语·童世界”与“源头·水云间”两大志愿服务项目,连续两届摘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银奖,成为全国节水护水公益教育的典范。项目摒弃传统说教,通过科普讲解、互动实验、艺术创作等形式,将宏大的水议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微观体验。“涵育科学素养”系列科普活动将深奥的水利科技知识、实用的节水妙招,从实验室、展馆带到了田间地头、社区广场,让科学之水真正流淌进寻常百姓家,滋养着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生态自觉。 教育破壁,全域覆盖。中心精心制定年度“任务书”与“路线图”,高效运维江都水利枢纽数字基地“云端课堂”,线下联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开展32项贯穿全年的“源头”品牌活动,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育矩阵。主动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入“长江水文化建设联盟”“运河文化成长共同体”“运河思政 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入选“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阵地、“红途”研学计划,开发“行走的研学课堂”;将水情课程纳入“爱心暑托班”,实现教育对象从“小众”到“大众”,教育效果从“入眼”到“入心”的深刻转变。 赛场淬炼,创新赋能。团队成员在全国、省级科普讲解大赛中屡获佳绩,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将艰深的水利专业知识、复杂的工程原理转化为动人故事的硬功夫。深夜推敲讲稿、通勤路上背诵演练、对镜打磨表情手势,只为让科普宣讲“深入浅出、润物无声”。孵化“水韵探秘”AR沉浸式文创套件,将水质检测、水循环模型等融入课堂互动;创新开发《薪火》数字剧本杀,以AR技术赋能治水历史叙事,吸引超过万名青少年在解谜闯关中“沉浸式”解码水文明密码,让古老的水情教育瞬间“潮”范儿十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绿色为基——精织景区的生态匠人,让源头工程“美”起来,“靓”起来。 五年来,景区养护团队用专业与汗水精心编织生态景区的经纬线,让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古树焕新,守护“活文物”。被誉为“黄金大道”的103棵15米高的百年银杏,不仅是壮丽的景观,更是承载着半个多世纪风雨记忆的“活化石”。面对潜在倒伏隐患,团队展现出“毫米级”精准匠心:改良树下透气铺装,让根系自由呼吸;优化深层土壤结构,提供最佳生长环境;科学修剪枝叶,平衡树势与安全。如今,这些阅尽沧桑的古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秋日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金黄,成为兼具视觉震撼力与生态韧性的“活文物”。 一树一档,智慧管护。中心构建“智慧园林”管理系统,对景区内2000余株乔木开展普查定位,对其中70株珍贵古树名木建立电子“身份证”——不仅详细记录树高、冠幅、生长势、病虫害状况、周边生境等数据,更深挖名木背后的文化故事,让静态的树木“开口说话”。年轮里镌刻的漕运兴衰,闸口旁见证的治水壮举,通过数字化手段被永久留存,静默的绿色被赋予了鲜活的文化灵魂。 水土共治,生态升级。中心主导实施核心工程区及闸坝区域水土保持方案,通过科学配置植被、构建生态绿地、打造景观小品等措施,有效固土保水,提升生物多样性,使冷峻刚硬的工程设施与温婉灵动的生态绿地和谐交融,使泵站与闸坝不再仅是钢筋水泥的构筑物,而是镶嵌在绿色生态廊道中的明珠。如今的江都水利枢纽,已成为集“宏伟工程、优美生态、深度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综合体”,成为向世人直观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可触可感的实体样本和生态课堂。 水滴之声——古今交融的文化使者,让千年水韵“动”起来,“传”起来。 从尘封典籍的深掘细研,到跨界破圈的创意表达,江都水情教育中心肩负起文化使者的重任,让流淌千年的水韵文脉,在创新思维的激荡下,发出震彻时代的强音。 深耕文脉,筑牢根基。中心系统研究并深度梳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万福闸见证的“驯服淮水、化害为利”的归江文化,邵仙闸承载的“沟通南北、漕运兴国”的运河漕运文化,宜陵闸贯穿的“舟行稻香,桃源宜陵”的生态文化。凝结成《以水定城 以水定业》《大江传奇》《大运河——造福人民的致富河》等专著;在《水文化》《人民长江报》等专业报刊发表数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为水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创意活化,链接当下。中心巧思频出,将江都水利枢纽英姿绘制成艺术长卷;设计推出寓意深远的吉祥物及系列文创产品;深入挖掘非遗雕版印刷、紫砂工艺内涵,将“上善若水”“珍惜点滴”的哲理融入日常美学,让水文化变得可亲可感、触手可及。系统性开展口述水利史工作,细致梳理建处以来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水利焦点与辉煌成就。号召全处职工参与核心功能区道路命名活动,打造“黄金大道”文化地标,实施精品墙绘项目,让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景观都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 活化历史,传承水脉。广泛收集260余件老物件、老资料,通过系统整理、学术研究与深度阐释,让这些带着岁月包浆的实物与文献,成为水利精神具象化呈现、水文化故事深度讲述的鲜活素材。这些史料不仅还原了水利人奋斗的峥嵘岁月,更为后续的创意活化提供了坚实支撑,共同铸就了一部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可参与的流动水利史诗。 奔涌之水,时代作答。初心如磐,使命如潮。从科普宣讲台上的妙语连珠,到古树复壮时的精益求精;从青少年研学路上的欢声笑语,到水文化活化中的巧思创新,水情教育中心用五年的砥砺深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血液般融入团队的每一条脉络;将守护碧水清流的坚定信念,如基因般写入砥砺前行的每一个脚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上不舍昼夜,奔流向前。 (文/水情教育中心 编/董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