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节水机关建设 > 宣传教育
【节水大家谈】积极推进节水载体建设(二)
发布日期:2019-11-10 16:42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节水型载体建设是争创节水型城市的基本条件之一。以机关、企业、家庭、学校等用水户为基本单元,大力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对于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节水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要通过扩大建设范围、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发展节水第三方服务、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等措施,打造有利于节水载体建设的内外部环境,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本期节水大家谈的议题:关注节水载体建设。

节水载体建设要有序有度有效

节水载体建设进行要有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制定、修订统一的节水载体考评标准,严格把控载体建设质量,不搞盲目创建。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提高节水精细化管理水平,严格按照用水定额核定用水计划,重点加强对高耗水行业、用水大户的监管,鼓励和支持用水单位定期开展水平测试,有针对性地采取节水措施;节水产品采购要有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和环保标志产品,同时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设备,从源头防止不符合节水标准的节水器具流入市场。

节水载体建设要有效。创新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创建单位实行年度考核,优胜劣汰,给考核优秀单位一定奖励,让优者更优,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取消不达标单位的节水荣誉称号,并进行惩罚,督导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大力开展水情宣传教育,召开节水工作座谈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巩固创建成效。

节水建设要想走得更远,还要注重解决后顾之忧,即做好治污、防污工作。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治污力度,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加强对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督检查,强化已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注重新技术的研制和使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解决污水处理老问题;要加大对生活、生产污水的处理力度,注重再生水的利用,加大再生水在景观、绿化、工业、居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利用力度。(纪红云)

先进带动后进 推广节水经验

随着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节水载体建设正稳步推进。目前节水载体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切实发挥其在节水行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典型地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节水载体建设。近年,一些地区如河北省、江苏省、贵州省等地节水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一批相对完善的节水载体。这些典型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在节水载体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应对其经验进行系统宣传。水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在各地区之间担当桥梁作用,定期组织节水载体建设相对落后地区的水资源管理者到典型地区进行实地学习和观摩,也可派遣典型地区的水资源管理者到节水载体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地区间的“一对一帮扶”制度,为节水载体建设相对落后地区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导,保障节水载体建设工作的长久稳定运行。

加大科研力度,为节水载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节水载体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切实具体地回答“节水载体怎么建、达到什么水平、评价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例如,深入研究典型地区节水载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处理,以便推广应用。(李倩文)

充分发挥水效领跑者的引领作用

水效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用水效率处于领先水平的用水产品、企业和灌区,是节水载体中的标杆。

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旨在通过树立行业标杆、标准引领、政策鼓励,形成用水产品、企业和灌区用水效率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带动行业其他用水户自觉对照标杆,实现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观念转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节水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目前国家相关部委已经公布了水效领跑者名单,包括钢铁、纺织染整、造纸、乙烯、味精等行业的11家重点用水企业和甘肃昌马、陕西石头河等8处灌区。

为了充分发挥水效领跑者的标杆示范作用,建议将水效领跑者行动实施范围从目前的三个领域尽快扩大至冶金、火力发电、非金属制品、食品与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及其他重点用水行业,力争形成覆盖高耗水行业及重点用水企业的水效领跑者制度。要加快制定出台水效领跑者激励政策,包括资金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用于支持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开展水效提升相关改造,进一步提升参与水效领跑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领跑者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用水户自觉水效对标。

加强节水标准的实施和引导,结合节水技术发展、市场水效水平变化等情况,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适时将水效领跑者指标逐步纳入节水型企业和取水定额标准,引导企业用水效率的持续提升。合理设定“领跑者”条件的更新周期,不断推出新的“领跑者”。建立水效领跑者退出制度,对水效领跑者称号进行动态管理,开展追踪调查,对不符合水效领跑者条件的,要撤销称号,停止有关的激励支持。(刘智超)

建立专项基金 加大补助力度

节水载体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各地应结合实际,在国家层面逐步扩展节水型企业建设行业类别的同时,自主开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学校、节水型医院等建设,有序开展市县级机关的节水型单位建设以及节水型学校建设,进一步拓展节水载体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巩固节水载体建设成效。

建立节约用水专项基金,将节约用水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统筹用于节约用水宣传培育、推广应用新型节水器具,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节水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各级水资源费资金渠道,加大对节水载体的补助力度。建立节约用水奖励制度和奖励机制,对节水表现好的企业给予适当物质和精神奖励,树立节水榜样。

不同用水户的用水方式、关键用水环节、节水工艺技术、节水潜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把节水贯穿取用水管理各环节、全过程,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和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内非居民用水户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严格按照用水定额核定用水计划,重点加强对高耗水行业、用水大户的监管;鼓励和支持用水企业、单位、学校、医院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有针对性地采取节水措施。

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政策,必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持续开展节水载体建设考核,并逐步扩大考核覆盖范围。鼓励和支持地方将节水载体建设纳入河长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政府绩效综合考评以及其他综合性考核范畴,突出节水载体建设要求。(刘玲玲)

让节水标杆“名利双收”

以用水大户为重点,推进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范围覆盖化工、冶金、电力、制药、食品等众多用水大户。通过污水回用、蒸汽凝结水回收、供水管网改造等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以传播家庭节水知识为重点,开展节水进小区活动。在居民中举办“节水献计献策”征文、节水知识有奖问答、节水先进表彰等活动,提高节水知识知晓度,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使用更为节水的供水管网,及时对用水设施进行维修,提倡居民将饮水机弃水、冷水、茶水、隔夜开水等集中收集,简单处理后进入拖把池,作为拖地用水。在小区开展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

以实施用水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推进节水型学校创建,在学校成立节水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门的管理员,出台管理制度。安装节水阀、电子感应式冲水系统,更换掉老式水龙头,将食堂洗菜水回收处理后用作食堂地面冲洗和绿化用水。

要严格兑现奖励制度,让节水标杆“名利双收”。兑现奖补资金或者设备,让节水标杆得实惠,起到示范带动效果,让社会知晓节水可为、节水能为,水利、自来水等部门要定期组织节水业务交流,让节水标杆谈经验、讲做法,相关部门也要通过各种媒介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刘祖刚 蒋林平)

节水载体建设需要“两个自觉”

节水载体建设需要两个自觉意识,一是个体自觉,二是集体自觉。

首先要唤起大众节约意识和责任自觉。每个人浪费的每一滴水都是社会资源组成部分,而自己就是社会资源的受益者。因此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广泛宣传,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引导人们自主节水。个人节水事小,积少成多事大,经年累月,细流成河。反之浪费滴水不觉,习以为常积弊,长年累月下来,不知有多少水被无情浪费。也许有人觉得节约用水会让生活品质下降,其实只要在正常需要范围内,节约不浪费,你的内心会有节水后的满足和成就感。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一杯水、一碗水,个体节水意识的长期实践,“国家节水行动”就会事半功倍。

再说集体自觉。集体包括社会各方面,集体中每个成员单位都是社会责任担当者,应该有节约用水、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用之不觉、失之不再。国家花那么大代价修建引水工程,每滴水都凝聚着国民的血汗,应该在所有用水单位开展普及节水知识国民教育,在卫生间等公共用水场所设置节水标识,特别是缺水干旱的北方城市和偏僻山区,要形成节约用水刻不容缓,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水资源危机意识,同时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源与节流并举,加大管水力度,农业推广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业实行水循环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年取水量大的用水户应积极主动安装水计量设施,实时网络监控。生活服务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要安装用水计量设施。钢铁、电力、化工和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要实施技术改造,推广节水设备和产品,普及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热力和工艺系统、洗涤等节水技术和工艺,增强节水能力。实行节水设施先行制,新建项目和住宅小区,节水器具建设应先行,天台收集雨水系统全覆盖,雨水用于小区绿化、清洗环境等。城市绿化用水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出台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强各级公共机构用水设施设备日常管理,严格节水巡查,严禁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现象。

总之,以节水载体建设为抓手,强化两个“自觉意识”,将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对于加快建立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实际意义。(李广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