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枢纽要闻
源头先锋 榜样力量系列报道四:毫厘之间见真章 红色匠心护安澜——记上海杨浦泵闸运行管理项目部党员先锋队
发布日期:2025-08-05 16:20 来源: 浏览次数:

本站讯 晨光熹微,钢铁闸门在朝霞中缓缓苏醒。没有惊涛拍岸的壮阔场景,只有测量仪表上跳动的数字、扳手与设备碰撞的清脆声响。在这里,上海杨浦泵闸运行管理项目部的党员干部职工们以“毫米级”的坚守,默默编织着城市水安全的隐形防线。

平凡的坚守

在巨大的液压臂旁,老党员吕鹏正俯身作业。他双手稳稳握住注油枪,目光如炬地注视着每一个注油孔。“设备就像战士,日常保养就是练兵备战。”他常对年轻职工说,“咱们守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下游千万群众的安全。”

上海杨浦泵闸运行管理项目部党员先锋队始终坚持“三必查”原则:关键部位必查、极端天气必查、节假日必查。在平凡的岗位上,吕鹏用心记录着设备运行的每一个细节。每当新同事到岗,他总会耐心示范:“注油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把简单的事做精,把平凡的事做好,这就是党员的担当”。吕鹏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坚守一线党员的初心。他们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筑起了不平凡的红色防线。

“毫米级”攻坚

“中控室呼叫!5号闸门未完全关闭!”排水任务刚刚结束,年轻职工刘耀文的敏锐发现打破了平静。这个7毫米的开度偏差,立即触发了整个团队的应急响应机制。

党员先锋队迅速集结。“上移一公分!”“注意保持平衡!”此起彼伏的指令声中,沉重的水泥盖板在撬棒和钢管的巧妙配合下平稳移开,党员汤国庆做好安全措施后,将身体探入闸室中仔细检查限位开关,反复比对开度仪数据与中控室实际闸门位置。当闸门在多方协作下终于实现“零误差”闭合时,汗珠从他们紧绷的面庞滑落,相视一笑间,是无需言说的默契。

依托每月的青年学堂技术分享会和师徒结对优良传统,这个集体形成了“一人呼叫,全员响应”良好氛围。汤国庆常说:“在防汛安全面前,我们就是一个整体,每个岗位都是关键一环。”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体现在对7毫米偏差的严格处置上,也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

技术的传承

桌面上展开的电路图,犹如一张电力作战地图。年轻职工刘伟鑫紧锁眉头,手指在图纸错综复杂的线条间迟疑不定。“师父,这个互锁触点……”他话音未落,老党员杨华已将万用表递到他手中。“听,就是这个‘咔哒’声!”杨华宽厚的手掌覆在徒弟的手背上,带着他感受开关的动作节奏,“正、停、反,每个段落都要像刀切豆腐一样分明”。老师傅正在用最传统的方式传授着最宝贵的经验。

高压室内,杨华带领小刘认真排查故障,将理论带入实践中。他说:“均匀嗡鸣里,夹了丝‘沙沙’声,像砂纸在磨铜,这是空气断路器端子接触不良的表现。” 他手把手教学,听声判断、电笔测量,徒弟刘伟鑫断电、验电、挂接地线,一丝不苟。

“电,容不得半点马虎”。杨华一边指导徒弟操作,一边讲述着自己刚入行时老师傅的教诲,“当年我师父也是这样握着我的手教的”。言传身教不仅关乎技能,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交接。老党员倾囊相授的谆谆教诲,新职工求知若渴的专注目光,共同勾勒出江都管理处“传帮带”薪火相传的动人画卷。

“我先上”在上海杨浦泵闸运行管理项目部党员先锋队,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实际行动。这支由党员骨干组成的队伍,用汗水浇灌安全之花,用匠心铸就城市之盾,在毫厘之间见真章,以红色匠心筑起了守护城市水安全的坚实防线。

他们,是新时代的工匠,更是城市安澜的守护者!



(文/上海杨浦泵闸运行管理项目部 党办 编/董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