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文化遗产在地方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以江都水利枢纽邵伯节制闸水文化遗产区为例 | |
|
|
发布时间: | |
水文化遗产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存。水文化遗产既包括灌溉工程、防洪工程、给排水工程、运河工程等,也包括相关的文化建筑、文物、文献典籍和自然水景观等。它和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既具备一定的文化遗产共性,也具备特定的专业属性。同时,水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建设尤其是地方文旅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如何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从而发挥水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本文试以江都水利枢纽所属邵伯节制闸水文化遗产区发展为例,开展相关探讨。 一、遗产概况 定位水文化遗产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应充分把握水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江都水利枢纽邵伯节制闸水文化遗产区水文化遗产集中,主要包括邵伯节制闸、运河故道、古运河堤、大码头、老船闸等。概况如下。 (一)邵伯节制闸 邵伯节制闸位于扬州市邵伯船闸拦河北坝,原为京杭运河与邵仙引河衔接处,现为高水河与盐邵河的交汇点。邵伯节制闸作为灌溉南干渠渠首工程,为邵仙引河东岸、江都通北高地提供灌溉水源,并为通扬运河提供灌溉水源和通航用水。 1952年8月苏北治淮指挥部编制《邵伯节制闸初步设计》,叙述兴建缘由:“南干渠(通扬运河)的渠首及引河,因为要与入江水道排洪分开,所以由邵伯起在运河及运盐河东岸另开新引河通仙女庙再接通扬运河,在邵伯镇的渠首必须建造节制闸一座,节制流量,并控制邵伯船闸上的水位。规划方针是要充分供给南干渠的灌溉水量,并照顾运河航运。” 邵伯节制闸工程于1952年10月5日开工,1953年5月10日竣工。该闸共2孔,每孔净宽5米,设计流量现调整为每秒50立方米。原使用的启闭机由德国制造,产于1937年。 (二)运河故道 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故道建设于明清时期,目前航运功能已废弃,但河道整体走向、河岸护堤及码头仍然得以保留。现在邵伯运河故道为防洪排涝和城市景观河道。 邵伯明清大运河的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大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邵伯镇西段大运河是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三沟闸至梁家港的堤坝修建之后逐渐形成的。1936年大运河改线,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失去航运的功能。 (三)古运河堤 邵伯古运河堤位于邵伯节制闸东侧,是运河故道东岸的一段古运河河堤。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淮东提举陈损之新筑江都县至淮阴大运河大堤180公里,名“绍熙堤”。宋元两朝,仅有堤防一道,在邵伯湖之东,时名“东堤”。明代漕船在湖中行驶,常遭风浪沉没,故兴筑河湖分隔工程。明万历年间,“督民夫挑邵伯月河”,在东堤内侧,另筑堤防一道,两堤之间为大运河航道,此后方有“西堤”之称。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垫升高,运河逐渐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作为防洪屏障而不断加高加固。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修建邵伯大运河东岸石工,长约1320米。这一段砖石堤一直留存至今,现称为“邵伯古运河堤”。邵伯古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同时,古堤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 古堤现存部分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高5米。古堤外侧底部为石块垒叠,石料规格多为148×28×30厘米、78×34×34厘米和97×25×36厘米三种规格。石基上部用城砖砌就,城砖规格为42×19×10厘米。堤沿上部压一层条石。目前,古堤条石上仍留有清代石刻两处,一为清光绪时期的“金堤永固”;一为清宣统时期的“甘棠保障”。 2006年,邵伯古堤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邵伯码头 最早的邵伯码头已不可考,目前位于明清大运河故道堤上的四座码头,其建成年代与大堤相同,亦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所建,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马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其中,大马头的名声最响,素有“邵伯大马头,镇江小码头”的说法。 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船舶往来日渐繁盛,因此邵伯镇明清大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自北向南分别有蔡家巷码头、城隍庙码头、馆驿前码头、小坝巷码头,主运食盐及粮食;竹巷口码头、大马头、朱家巷码头,主运八鲜货及商店物资;庙巷口码头、土码头、南米市码头及上下河轮船码头,主运粮、蛋、桐油及旅客行李。 邵伯码头是往来大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清朝以前,邵伯镇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码头。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失去航运功能后,这四座码头也随之逐渐失去货运功能。 2006年,邵伯码头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为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邵伯老船闸 邵伯老船闸位于邵伯节制闸西侧稍南的运河边,河道是民国大运河故道。民国二十三年(公元 1934年),当时的治淮委员会为了改善运河状况,以求灌溉船运之发展,利用“庚子赔款”的冲免部分兴建了这座船闸。船闸闸门采用德国进口钢材,附有启动机械,以四人之力摇把启闭,节时省力。邵伯老船闸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船闸,也是当时亚洲第一新式船闸,时任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为新建船闸题写了闸名。建造船闸之前,运河航道水深常年只有1米左右,冬春枯水季节航运几乎停顿。船闸建成后,运河最低水深不低于2.5米,吃水2米的重载船舶也能常年通航。 1949年以后,该闸被新建的邵伯大型船闸代替,1979年为扩大运河向北送水过水断面,将使用了43年的邵伯老船闸拆除。现老船闸部分闸室岸墙仍在。 (六)斗野亭 斗野亭现位于江都水利枢纽下属的邵伯闸管理所内。斗野亭始建于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它雄踞高丘,面临邵伯湖,凭眺湖光浩渺,远观帆影点点,近看田间炊烟,有着无穷的乐趣。 数百年来,斗野亭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景赋诗,尤以北宋年间的文人来得最为集中,名声最显,而且来必写诗,诗必绝妙。最先来的是北宋文学家孙觉(字莘老)。他曾竭力提拔秦观,并将其介绍给苏东坡。运河沿线高邮文游台便是当年苏轼、秦观、孙觉、王巩饮酒论诗之所。如果说文游台是他们会聚的史册,那么斗野亭即是他们友谊的丰碑。当年孙觉来时,盛赞斗野亭气势雄伟:“檐楯斗杓落,帘帷河汉倾。”苏东坡也赋诗一首,诗的题目是《次孙觉谏议韵寄子由》:“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孤亭得小憩,暮景含余清。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老僧如宿昔,一笑意已倾。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逢人辄自哂,得鱼不忍烹。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苏东坡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斗野亭上也写了两首诗,一首是《邵伯埭上斗野亭》,另一首是《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写有和诗《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秦观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和诗为《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其后,“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又来此写了《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虽未和孙莘老,但也写过《视邵伯埭新堤》三首。其后还有北宋诗人张舜民也写过《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南宋诗人尤袤等又来此作过诗。 (七)邵伯铁牛 邵伯有一头铁牛,这头铁牛有段不寻常的来历。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六月邵伯镇南更楼决堤,决口长达180米,水深13米多,波涛汹涌,难以堵塞,被阻的漕船达4000余艘,来往船只不得不绕道邵伯湖而行。第二年,常州帮旗丁傅经振等领15艘重载粮船,在邵伯湖航行途中突遇暴风雨,船沉没湖中,淹死旗丁、舵工、水手35人。康熙帝见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张鹏翮到邵伯治水。张鹏翮至,见沿河数千百姓皆焚香恸哭,他自己也大哭,遂令动工筑土,堵塞决口。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故开越河一道,自仓巷口向西折南大王庙接运河,叉筑南北二坝,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铸铁牛镇之。 邵伯铁牛,准确来说不是牛,应该叫“邵伯铁犀”。为什么用铁犀镇水?《康熙字典》讲,“犀是怪异兽,像水牛,猪头大腹。脚有三蹄,独角或两角的,能通天,常饮浊水,望星入角,可以破水,蛟龙又怕铁”,所以前人铸铁犀镇水。其实用犀镇水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就开始用石犀镇水,后来用铁犀镇水就更为普遍。 二、人文历史 邵伯亦称甘棠、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官封太保太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为纪念谢安改原地名步邱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唐宋以后,邵伯日益兴盛,宋《元丰九域志》即有“邵伯镇”建镇的记载,是京杭运河线上名闻遐迩的文化古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交通要镇、经济强镇。目前,镇域面积98.6平方公里,人口近十万,辖2个国营场圃、2个居民社区、21个行政村,至2021年底,全镇实现年GDP69.89亿元。邵伯镇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改革与发展试点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大运河美食文化传承基地”“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邵伯的地理位置显要。其居运河要冲,扼江淮咽喉,既是淮水入江尾闾,又是江水北调渠首,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抗金名将文天祥曾在《过邵伯镇》一诗中感慨吟道“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19世纪中叶太平军与清军、20世纪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军队)与联军(孙传芳军队),以及20世纪中叶的中日部队,都曾在邵伯交战。 邵伯的历史遗存丰富。这里不但有列入大运河申遗名录的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古堤、邵伯码头、淮扬运河主线(邵伯境内流程近16公里),还有老街、斗野亭、大王庙、甘棠树、甘棠义井、董恂读书处、邵伯巡检司、进士第、方公馆等名胜古迹。 邵伯的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以来,邵伯历为人文荟萃之地。北宋的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等诗文巨擘曾在斗野亭题诗唱和,南宋的尤袤、文天祥,清代的孔尚任、乾隆皇帝等都曾在邵伯留下佳作。举人满街跑,秀才多如毛,仅清一朝,邵伯有籍可考的进士就多达21人,如清四朝元老、四部尚书董恂。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科学动物研究所所长陈桢、火箭专家徐兰如、中科院院士徐芝纶、著名翻译家阎童、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刘力上、旅居台湾的国画大师姚兆明、台大教授陈捷先等都出自邵伯。邵伯民歌《拔根芦柴花》唱响海内外,民乐《邵伯锣鼓小牌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伯的餐饮美食众多。作为江苏省餐饮名镇,邵伯有味道鲜美的邵伯龙虾、香如核桃的邵伯老菱、历史悠久的邵伯焖鱼,以及回味悠长的邵伯香肠、邵伯牛肉、邵伯咸鹅等等。 三、保护利用 (一)邵伯节制闸加固改造的审美和谐 邵伯节制闸加固改造工程于2012年7月开工,2013年7月竣工。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水文化遗产要素,在满足水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尊重历史遗存,充分考虑周边人文环境和谐,启闭机房外观设计采用古典唐宋风格,巍峨矗立,成为整个遗产区和谐统一的标志性建筑。 加固改造后的邵伯节制闸 (二)运河故道整治 2012年4月起,针对大运河故道脏、乱、差的现状重点整治,先后进行了河道清淤、拆除私搭乱建、夯打护堤木桩、三线落地、雨污管道埋设、沿河房屋立面改造、整修参观栈道及绿化、亮化工程等,使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三)重建斗野亭 为重现江淮名邑历史名胜,2001年在邵伯闸管理所内新建斗野园、重建斗野亭。主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亭内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四大书法家字迹,镌七贤诗碑于壁。周边游道、长廊环伺,假山耸立,临水为雕石栏杆。优美的环境,玲珑精致的建筑艺术风格,名诗笔墨的丰富文化内涵,为海内少有。原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王鸿在《再建斗野亭记》中写道:“应时代之需,顺民心所心,择地再建斗野亭,既为江淮名邑重现历史名胜,亦使千年古镇增添文化氤氲;既供游客观瞻,里人休闲,亦可告慰先贤,造福后人,实乃一盛举也。” (四)铁牛移位 邵伯铁牛原置于镇南运河边关帝庙前的铁牛湾,1953年因修整淮河入江水道,铁牛被放在文化站内。外地人到邵伯常以先睹铁牛为快。在外的邵伯人带小孩回来探亲,都得领小孩摸摸铁牛,再骑上去留影纪念。2001年新建斗野园、重建斗野亭后,铁牛作为邵伯的标志,从文化站移出,置于邵伯闸管理所斗野园内,供游人观赏。 斗野园内的斗野亭及铁犀 四、传承发展 2006年大运河申遗启动以后,特别从2012年大运河申遗进入倒计时伊始,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和江都区、邵伯镇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开展相关遗产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58个遗产点中包含有邵伯码头、邵伯古堤,27处河道中包含有淮扬运河扬州段。这些水文化遗产,一举跃升为世界级遗产。 2021年,江苏省水利厅开展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评审。此次评审以推进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重要目标,以传承、利用、保护好水文化为重要抓手,以“加强顶层设计、摸清遗产家底、加强遗产管理、促进保护展示、夯实基础工作”为主要任务,按照“古为今用、活化传承,功能延续、合理利用,应保尽保、分类施策”的原则和“评估、申报、评价、公布”的工作程序,遴选出了一批水利特色鲜明、水文化价值突出、遗产主体保存状况良好的水利工程遗产。在公布的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中,江都水利枢纽邵伯节制闸作为江都水利枢纽九处水利遗产之一成功入选。 现在,邵伯节制闸水文化遗产区遗产保护完善,规模宏大,项目众多,设施完备,可游可憩,成为整个大运河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邵伯乃至江都乡村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9年以来,邵伯镇年平均旅游人数35万人次,共有各类餐饮酒店200余家,龙虾季每天销售龙虾10吨左右,年销售龙虾1000吨左右,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镇年旅游餐饮营业额超1.1亿元。 五、结语 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省南水北调水情教育中心)作为江苏省水利厅直属单位,承担着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所属工程的运行管理;开展国情、水情教育;负责江都水利枢纽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和利用;协助做好高邮湖、邵伯湖的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等工作;提供工程技术服务。邵伯节制闸及其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部分水文化遗产区从权属关系来说,属于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和工程所在地政府共同努力,在理清权属关系,保障工程正常发挥功能的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赢,探索出了一条水文化遗产与地方文旅建设有机融合的成功之路,也为国家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