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河长制 > 两河三湖

河道概况——淮河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的干流,与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共同承泄上、中游15.8万平方千米的洪水,它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淮安、扬州二市十县(市、区)及安徽省滁州天长市,至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157.2千米,全线堤防总长706.1千米,其中干河堤防总长481.0千米。


沿程河、湖、滩串并联,
分为上、中、下三段。
其中:上段自三河闸至高邮湖施尖,长约57.8千米,由新三河和金沟改道段组成;中段自施尖经高邮湖、新民滩、邵伯湖至六闸,长约57.7千米,湖、滩串联;下段自六闸至三江营,长约41.8千米,洪水由各归江河道先分(金湾河、太平河、凤凰河、壁虎河、新河及运盐河)后合(廖家沟、芒稻河及夹江)而后汇入长江。

淮河入江水道全线湖滩长度约占二分之一,湖泊面积1120平方千米。结合水资源利用,全线建有三河闸、金湖、高邮、归江控制线四个梯级。其中:三河闸控制包括三河闸、蒋坝船闸及蒋坝抽水站;


金湖控制位于三河与改道段交界处,包括东、西偏泓漫水闸,西偏泓漫水套闸,漫水公路,三河拦河坝和石港船闸等,主要作用为金湖县城及沿线航运和蓄水灌溉用水等,当东西偏泓闸水位超过8.0米时即漫滩行洪;

高邮湖控制位于高邮湖至邵伯湖穿过长约8.8千米、宽约6.7千米的新民滩,由杨庄闸、毛港闸、新港闸、老王港闸、新王港闸、庄台闸(含套闸)、湖滨漫水闸等7座漫水闸以及东西向高程6.0米的堤埂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高邮湖蓄水5.5~5.7米,拦蓄高邮湖水8~9亿立方米,供高邮、天长、金湖等县市耕地的灌溉用水,当高邮湖水位超过6.0米时即漫闸行洪。归江控制位于入江水道在六闸以南的归江河道上,主要由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运盐闸、芒稻闸组成。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三河北堤及改道段西堤自上而下有3条支流汇入,分别为汪木排河、丰收河及利农河;中段湖西大堤自北向南有12条支流(含临湖港汊)汇入,分别为利农河、苏皖河(江苏安徽两省界河,安徽称铜龙河)、沂龙河(安徽)、白塔河(安徽)、秦栏河(江苏安徽两省界河,江苏称天菱河)、状元沟、向阳河、太平引水河、顾家涧、公道引水河、三里撇洪沟、先进引水河等;下段支流有1条支流汇入,为槐泗河。


淮河入江水道是1851年黄河夺淮冲决后形成,大规模的治理主要是建国以后,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整治。第一阶段:在50年代初期,按设计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高邮湖水位8.5米,三江营水位5.24米,兴建了三河闸,加固了运河堤防;1956年以后,按淮河流域规划入江行洪11000立方米每秒的规模,开挖了金沟改道段,兴建了归江控制线,建成万福闸、芒稻闸、运盐闸,加固了里运河堤防;第二阶段:1969年冬入江水道按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高邮湖水位9.5米进行整治,筑起了三河拦河坝和大汕子隔堤,完成了金沟改道段东西堤,改变了淮河洪水迂回宝应湖、白马湖而后进入高邮湖的历史;第三阶段:1991年、2003年大水后,对入江水道部分堤防、建筑物进行除险加固等。以上三轮整治未能解决淮河入江水道行洪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2011年经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复,对淮河入江水道进行了全面整治,恢复其设计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能力,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并已发挥工程效益。

淮河入江水道以行洪为主,同时具有排涝、蓄水灌溉、南水北调供水、航运、渔业养殖、石油开采等综合功能。芒稻河段、三河段为南水北调重要的输水干线;入江水道全线分为7个调水保护区和安徽省天长市调水保护过渡区;淮河入江水道干流现状共有8条等级航道,其中京杭大运河穿越邵伯湖段为2级航道;入江水道归江控制线以上水面均为渔业养殖区,特别是高邮湖、邵伯湖湖区,其围网养殖面积达212平方千米。另外入江水道新民滩、改道段滩地、三河北滩上仍然进行滩地农业生产,并布置有密集的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