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发展当先锋”系列报道五:忠诚守护“一泓清水润北方”——记解台站项目部共产党员张志军的奉献情怀 | ||||
|
||||
|
在徐州郊区的解台站工地上,共产党员张志军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扎根,辛勤耕耘。他以泵站为家,以责任为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 “舍小家、为大家” 的誓言刻进每一次设备抢修、每一回技术传承、每一段坚守时光里,在 “一泓清水润北方” 的使命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水利人的担当答卷。 担当:危急时刻 他是守护调水“急先锋” 担当,是张志军身上最鲜明的印记。每年长达半年的高强度运行期,叠加人员紧张、检查频繁、工况复杂等挑战,他从未退缩。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情况最急,他总是第一个顶上去。 还记得那次紧急抢险:南水北调输水正酣,河水中突然涌现大量水草杂物,四台清污机同时“罢工”。清污机是机组安全运行的 “第一道防线”,一旦堵塞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输水效率,更可能引发设备故障。危急关头,张志军二话不说,率先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组织抢修。还有一次,凌晨时分的值班室突然响起急促的电话:4#清污机安全销子突然断裂,他一骨碌爬起来,抓起工具包就往现场跑。直至天边泛白,故障排除,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映着设备运转的微光。一次次化险为夷的背后,是他“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的赤诚担当。 作为:技术过硬 他是带强队伍“领路人” 作为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张志军不仅自身本领过硬 —— 手里攥着多本特种作业证书,多次在水利系统技术比武中斩获佳绩,更把 “传帮带” 当成自己的重要责任,一心要为团队培养更多技术骨干。 为了让年轻职工快速成长,他和高级技师马罗扣共同办起夜间“技师讲堂”,每天下班后,他放弃休息时间,从设备原理讲到实操技巧,从故障排查讲到安全规范,把自己的“独门秘籍”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在他“传帮带”的悉心指导下,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快速成长,为团队注入了持久活力。 奉献:平凡岗位,他是执着坚守“老黄牛” “技多不压身,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既练了本领,又给单位省了开支,一举两得。”张志军的这句“口头禅”,藏着他对工作的“较真”,更藏着对水利事业的“走心”。在项目部,从设备安装到水电维修,他都尽量亲力亲为,从不计较分内分外。 工作连轴转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大夜班接小夜班是常事,遇到设备检修,白天黑夜连续奋战,连续几周住在工地不回家也不稀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他把对工作的热爱,化作严谨细致的日常操作,深刻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情怀:“小家”放心间 他是心怀大我“水利人” “对‘小家’我有愧疚,但对‘大家’的责任,我不能放下。” 谈及家庭,张志军的语气里总带着一丝歉疚,但眼神里却透着坚定 —— 在“小家”与“大家”的选择面前,他始终把“守护清水北上”的使命扛在肩上,把对家人的牵挂,化作坚守岗位的动力。 在机组运行与水闸泄洪任务最紧要的关头,家中同样需要他:妻子身体不适住院,需要人照顾;刚大学毕业的女儿还没找到工作,正等着他帮忙参谋……面对家庭的困难,他将牵挂与愧疚深埋心底,毅然选择坚守岗位。他知道,“一泓清水润北方” 的使命里,藏着更多家庭的期盼,藏着更大的 “家”的需要。他将对“小家”的眷恋,升华为对“大家”的守护,用行动定义了何为忠诚与大爱。 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聚光灯下,却总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坚守与奉献照亮使命的征程。在 “一泓清水润北方” 的伟大实践中,还有无数个像张志军一样的水利人: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水利人”的执着精神,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 (文/解台站项目部 编/董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