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发展当先锋”系列报道十九:匠心育才争先锋 创新驱动启新程 | ||||
|
||||
|
本站讯 12位师傅,16份师徒协议,1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位省技术能手,3名最美江都水利枢纽人,多名职工在处考核定级和技能竞赛中名列前茅——这是宜陵闸管理所多年来匠心育才的“奖牌榜”。3个实用新型、4个“五小”创新、16个现场技改,2个中型水闸顺利通过标准化初验——这是该所近年来创新实干的“成绩单”。五年里,宜陵闸管理所以先锋精神为引领,深耕人才培育、创新科技赋能,在守护一方安澜的使命中诠释着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 “接力跑”传递先锋薪火 以“育先锋、强本领、促发展”为目标,宜陵闸管理所针对青年职工比例较高的实际,选派刘兵等业务骨干担任导师。这位曾多次在省级竞赛中拔得头筹的高级技师,对徒弟倾囊相授。“师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给我丰富的技术养分。”丁武文说。备赛过程中,刘兵、于水、严军等师傅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丁武文实现了从“锯子都不会端”到“规定时间内精准细致完成工件”的跨越,更是成就了现在斩获江苏省闸门运行工技能竞赛二等奖、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等多项荣誉的“小丁师傅”。 “以往的比赛成绩只是起点,我对自己还有更多期待。”如今,“小丁师傅”也自觉肩负起“传帮带”的责任,老道又娴熟地为新同事讲解闸门运行的知识原理。这位“青年先锋标杆”正践行着“接过师傅们的扳手,跑好新一棒”的承诺,让先锋薪火生生不息。 “练兵场”淬炼先锋本领 “年轻人要成长,就得放到关键岗位上‘墩苗’。”宜陵闸管理所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将重大项目作为青年成长的“练兵场”。在承接的泰州明珠水利枢纽2#、3#水泵机组大修任务期间,多名“新兵”参与实战。“高温厂房内,师傅们钻进挂满淤泥的泵壳内检查紧固油腔螺栓,在转身都很困难的狭小空间进行水泵安装。我看到的是他们潮湿的后背和那股不服输的韧性。”提起师父游小荣,陈天浩满脸钦佩。“师傅们特别‘较劲儿’,令我影响深刻的是大家围绕在水泵解体后的行星齿轮旁,细致观察运行痕迹,每个场景都体现着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吴迪感慨道。 同样的感悟也萦绕在驻扎泰州项目部的翟建宇心中,“我还记得拍门维修时,进口廊道里全是淤泥和积水,又脏又暗,我们年轻人下去都有些害怕,然而李长忠、张新明师傅却冲在前面为我们开路。”老师傅们毫不畏难的敬业态度感染了青年职工,大家放下顾虑,大刀阔斧地投身到维修工作中。这样的实战历练,让青年职工快速练就独当一面的硬本领,在攻坚克难中淬炼先锋力量。 “桃源讲堂”培育先锋技能 依托“桃源湾”这一文化载体,管理所持续打造独具特色的青年学堂。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设置趣味性课题,不断拓展职工的知识边界、更新知识储备。负责断面测量的技术员薄又凡表示:“以往的培训多在会议室,而这次的无人船实操训练让我们走到室外,亲手操作,在小船破浪前行中轻松掌握新技能,真切感受到新技术的魅力。” 除专业实操外,“桃源讲堂”还衍生出多元化的实践课程。作为桃源讲堂的“金点子大王”,技术员刁琪圆如数家珍:“我们不仅交流技术,还一起扒过工间操的动作、探讨烹饪小秘诀等等。”每月一办的桃源讲堂已成为宜陵闸管理所青年成长与凝聚合力的重要阵地。 “科技水网”筑牢先锋防线 “原有的监控设施就像‘近视眼’,看不全、辨不清,必须用科技给工程装上‘智慧大脑’。”谈及水闸监控系统升级,技术员胡安静记忆犹新。为破解下辖五个水利工程“范围大、管理难”的痛点,宜陵闸管理所成立 QC 小组,由副所长张建峰牵头,以提高监控系统报警精准性作为核心展开攻关。“那段时间,我们白天跑现场、晚上啃资料,把每个闸站的‘痛点’都摸了个透,就为了集思广益寻找一个创新突破点。”胡安静回忆道。 攻坚之路从硬件升级开始。“我们补盲点、增触角,新装了一批高清球机和精密传感器,就像布下‘天眼地网’。”QC小组主力队员贺雨指着监控大屏介绍,“但真正的突破,是搭建了‘测、控、保、视’一体化平台和泛自然资源一体机的引入。现在各工程的闸位计、水位计、流速监测设备等数据均通过网络传输至宜陵集控分中心,让视频、数据、控制信号真正融合贯通。” 在这场智慧变革中,QC小组用新技术织就了一张立体感知、智能研判的监控安全网。张建峰表示:“以前响应时间慢,现在系统精密监测覆盖面越来越大,我们在追赶智慧水闸的道路上又跨出了一大步。我们将继续探索AI、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嵌入,让传统水利管理焕发出更多先锋活力。” “微创新”汇聚先锋智慧 在推进智慧建设的同时,宜陵闸管理所始终重视职工岗位创新,由技术骨干牵头开展“每人一题”专题技术研究,推动全员参与创新实践,勇担先锋、建言解题。 “优化启闭机控制柜排线方案、改造拦污栅锁定和起吊装置、设计制作明珠2#机组大修专用工具……这些源自实践的‘五小’创新和技术改造,看似微小,却切实解决了运行管理中的痛难点问题。”所长周洁感慨道,“这些创新虽小,却凝聚了一线职工的智慧和担当。” 管理所积极鼓励这类扎根岗位的创新尝试,让每个实用的“小发明”都能发挥实效,让“微创新”成为推动管理所持续进步的“大力量”。 人才培养为基,科技创新为翼。从刘兵、丁武文师徒的匠心传承,到张建峰、贺雨师徒的智慧攻坚,宜陵闸管理所的一代代水利人正以先锋之姿开启新的征程,在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奋楫争先,为江都水利枢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宜陵闸先锋力量”。 (文/李畅 编/董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