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发展当先锋”系列报道一:“一家人工地”——南通海港引河南闸站的担当答卷 | ||||
| 
 | ||||
| 本站讯 江都宜陵有个“一家人饭店”,江都“二号路”有个“一家人面馆”,听说他们的生意都很红火。而在南通,有个“一家人工地”——南通海港引河南闸站,他们的“生意经”又是什么呢?“生意”又做得怎样呢? 我们的 “家”,便安在这濒临长江的海港引河南闸站。潮起时分,利用长江涨潮带来的天然势能,通过海港引河南闸将长江水引入内河(海港引河),自然做功、高效利用。潮落之际,则通过海港引河泵站提取长江水进入内河,滋润着通城大地。一闸一站,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实现“一江活水入城、满城清水归江”的生态愿景。海港引河南闸站,也正因这份独特的功能而愈发鲜明。 汛期的喧嚣悄然落幕,对水利人而言,汛后工程 “体检” 是雷打不动的任务: 吴小明,机务大班长,机械是他的“老伙计”,恪尽职守是他的标签。排水,抽水,水泵水下检查,导水圈螺栓紧固,导叶体十字支撑加焊,泵轴填料更换,启闭机闸门静磁栅更换……。 沈忠,电气大班长,电气系统是他的“责任田”,停电、验电,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直流屏、电气控制柜,检查、清理、维护、复核,水闸锁定信号异常故障排查…… 周苏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周”。运行巡查,他最认真;消防安全,他同样放在心上;遇上人员紧张,便一人扛起值班长与值班员的双重职责。大家都说,老周的巡查 “最较真”,每一个角落都不会遗漏。 王振奎,是工地上的 “多面手”。除了做好运行值班和维修养护之外,还主动包揽了帮厨、场地清扫的活儿。 蔡国本,主要负责工地卫生,但遇到维修缺人手,他也主动搭把手,搬工具、递材料,从不计较分内分外。“工地上都是一家人,多干点没啥。” 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最真挚的担当。 …… 七八月份的南通,酷暑难耐,又恰逢周边场地施工,项目部生活区的自来水管道频繁断裂,有时一天要断水三四次。“接了断,断了再接” 成了常态,同事们虽有微词,却没人抱怨 —— 大家分工协作,在断水的日子里拧成一股绳,不仅没影响工程运行,还把项目部打理得井井有条。“引河南闸站就是我们的家,家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这种 “一家人” 的默契,成了项目部克服困难的底气。 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工地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事,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说也说不完。他们的身影,穿梭在闸站的每一个角落,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水利命脉。他们的付出,虽然平凡,却汇聚成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只是在这片被长江水滋养的土地上,用朴实无华的行动和默默无闻地奉献,书写着“一家人工地”不平凡的篇章。 他们深知,水利事业关乎民生,容不得半点马虎。从吴小明对机械设备的精心维护,到沈忠对电气系统的细致检查;从周苏华在运行值班中的严谨细致,到王振奎、蔡国本等人 “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的多面手精神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同一颗颗螺丝钉,牢牢铆在水利一线。 近年来,南通河道生态环境全面复苏,一大批断头河、竹节河恢复连通,再现“水清鱼肥珍禽飞,天高云淡迎秋来”的美好景象。 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篇篇引源、厚泽、卓创、致远的动人故事正时时续写。 截至目前,海港引河南闸累计引水近4亿立方米,海港引河泵站累计提水近17亿立方米,这就是“一家人工地”的“生意”账本。“一家人工地”,正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生意经”。 (文/南通项目部朱玉兵 编/董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