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南水”惠泽美好未来——写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之际 | ||||
|
||||
□中国水利报记者 孟京 江苏扬州,清水从江都水利枢纽出发,经泵站逐级“托举”,连续爬升13个台阶一路北上。 湖北丹江口,清澈南水沿着长达1432公里的输水渠道自流向北,流进千家万户。 自此,长江水流经了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直辖市)沿线的45座大中型城市。 这得益于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一伟大创举。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为1.85亿人提供稳定水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十年来,南水北调工程重塑着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跨越山河,镌刻下难忘的时代印记 2002年12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江苏、山东施工现场马达轰鸣,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三地会场同步举行。 这一天,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跨世纪的构想,是几代中国人半个世纪的企盼。为破解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问题,党和政府历来对南水北调工程高度重视。 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战略构想。 此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从1952年到2002年,经过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一个涉及上亿人的世纪工程,终于走进现实。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最终形成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要怎样把线路布置得好、而且尽量短?如何设计工程量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数十万建设者十多载奋战,3000多个日夜精心管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下了多项“世界第一”与“中国第一”。 世界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世界规模最大的U形输水渡槽工程、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 凝聚智慧,全力攻坚。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水北送,扬波千重。 2014年的12月12日,穿越686条河流和1000余条铁路公路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闸送水。 跨越千里的世纪工程全线贯通,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一部壮丽史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南水北调工程,多次实地考察项目进展、运行情况,要求“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2020年11月13日,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调水和节水这两手要同时抓。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时强调,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调南水,解北渴,历时50余年论证、10多年建设,“南水北调”梦想照进现实。殷殷嘱托,擘画蓝图,一次治水兴水的接续奋斗,纵贯山河,绘就于华夏大地。 天河筑梦,托举着沿岸的幸福生活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十年来,奔流不息的千里“南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蜿蜒铺展,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水网蓝图。 这是一条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输水线——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十年来,“南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城市的重要水源。工程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7省(直辖市)沿线45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有效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北京城区内,供水近八成来自“南水”;天津主城区及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为“南水”;山东省形成了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构架的“T”字形水网…… 受水区的一座座水厂、一片片管网正在与南水北调东中线相互交织,受益范围正由大中城市向农村拓展,越来越多的人喝上“南水”。 这是一条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 河北泊头市,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高,属高氟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当地居民长时间饮用高氟水,氟斑牙和骨质疏松病并不罕见。 直到2017年,泊头市迎来了“南水”,困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当地依托沧州市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组织实施了“江水村村通工程”和生活水源江水置换项目,切换地下水源为地表水源。如今,在泊头市,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逐年下降,骨质疏松患者也在逐渐减少。 河北邯郸市鸡泽县大言寨村、河北衡水市景县苦水营村、河南濮阳市范县甜水井村……越来越多的村庄,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饮用苦咸水、高氟水历史,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与此同时,北京、天津、河北等受水区水质也都有了明显改善: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每升380毫克下降到120毫克;天津市用上“南水”后,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93%以上;河北省受水区供水水质保持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老百姓烧水壶里的水垢明显变少了。 这是一条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风景线—— 由于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超采给华北平原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南水”的到来,让河湖重焕新颜,生态日益向好。 北京境内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地下水水位连续9年回升;在山东,曾经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脱胎换骨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 ………… 十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推动了瀑河、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 这是一条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黄金线”—— 十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不断助力受水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按照2023年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用水46.9立方米计算,工程累计超767亿立方米调水量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超16万亿元GDP的增长。 据统计,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436亿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在河北沧州,当地开发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沧州园博园等多个文化地标,串联起文旅、研学等新业态,“大运河文化”的招牌越擦越亮;在河南宝丰,“南水”酿出更香的小米醋,让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有了“发展水”;在山东济宁,得益于东线调水,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877公里,济宁段航道实现了内河航运通江达海…… 蹄疾步稳,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的帷幕。工程建成后,实现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这两个大国重器隔空“牵手”,进一步提升长江、汉江和华北平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促进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完善。 近年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奔赴一线调查研究,从讲政治、谋全局、顾长远的战略高度持续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和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工作。 ——全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和建设,加快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修编,推进东线二期可研论证和西线工程规划编制,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进一步提升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效益,不断提高工程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构建安全风险防御体系,工程安全持续“加码”。 ——强化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坚决守牢南水北调安全底线。2024年11月,《丹江口水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印发,把维护丹江口水库安全特别是水质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从严管控水库岸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目前,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工程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江苏扬州,南水北调东线宝应泵站工程已经实现“远程集控、少人值守”,这里是南水北调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泵站。水利工程精细化高质量管理逐步推进,工程感知和数字孪生系统渐渐成形。 2024年12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启动了2024至2025年度冰期输水工作。借助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1.0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对渠道水温和冰情开展预测预报,新增加的18套气象水温监测感知设备实现实时监测,为会商和调度运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折不扣扎实抓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2024年5月13日,李国英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在新时代,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加快完善,国家水网加快构建。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超级工程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我们将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中线调蓄及连通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用水权交易体系建设,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总结运用好南水北调宝贵经验,推进东、中线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切实守牢‘三个安全’底线,不断提升工程综合效益。”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说。 十年奋斗,十年坚守,十年见证。十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国家水网谋篇布局、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筑就了一条繁荣幸福水路。这是“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庄重承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时代重任,也是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提供水资源支撑的世纪华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