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瞭望|重大水利工程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
发布日期:2024-08-27 08:42 来源: 浏览次数:

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仍处于投资规模大、建设强度高、实施主体多元的发展阶段

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切实解决传统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进政策性创新

文 | 黄玮

近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完成掘进2120米,同时,已有17条支洞累计掘进超9000米。工程输水线路总长194.7公里,全程采用隧洞输水。工程建成后,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更加充足。

以引江补汉工程为代表,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在保障国家水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为高质量建设好、运行好重大水利工程,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前进方向。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

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水利工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藤峡水利枢纽、河南出山店水库等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进一步完善了流域防洪体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好保护;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引江济淮、广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进一步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南水北调引江补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继续打造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须将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重大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发挥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系统保护治理等综合功能,提升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平。

广大水利建设者需要继续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奋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丹江口水库(2024年3月22日摄) 肖艺九摄/本刊

提升质量高线 筑牢安全底线

在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的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其中包括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等内容。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仍处于投资规模大、建设强度高、实施主体多元的发展阶段。目前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质量管理手段仍不完善。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树牢质量第一意识,把工程建设质量放在水利建设的核心位置,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进度、造价的关系,坚持进度服从质量。

具体而言,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细化落实各方主体质量责任要求,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提高政府质量监督效能,加大对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质量工作薄弱环节的整治,严格质量责任追究;严格质量全过程控制,严把原材料进口关、施工质量关、设备采购关和竣工验收关,真正做到质量为先;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保证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在树立质量第一理念的同时,应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决定》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方面,提出“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

当前,我国部分重大水利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面临深埋长隧洞、超高坝、高边坡等难点,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不容小觑。

同时,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给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带来压力。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重大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压紧压实水利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把项目法人及各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把各项措施逐一落实到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等安全管理全过程。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机制,对发现的问题隐患清单管理、闭环整改、及时销号,实行动态清零和审核把关销号机制,及时消除隐患。

除此之外,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对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水库作为典型项目类型,安全管理的内涵随之拓展,既要保障大坝安全,又要保障库容安全,还要保障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安全。

对此,需要统筹行业内外、大坝与库区、上下游、左右岸、法规标准、体制机制、执法监管、除险加固与日常管护、监测与预警预报等各领域、各要素,以系统思维、创新理念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实行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安全管理,做到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完善水库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法治、责任制体系,做到权属清晰、主体明确、责任落实、机制顺畅;强化雨水情和工情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做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调度;加强除险、体检、维护、安全工作,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充分发挥,实现水库安全管理精准化、信息化、现代化。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迈向现代化

《决定》指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迈向现代化,一方面体现在相关体制机制应与时俱进。

具体而言,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切实解决传统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进政策性创新。

例如强化项目法人责任制,规范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组建,理顺主管部门、项目法人的事权关系,提升项目法人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推行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总承包等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常设性专业化建设管理机构,推动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化和集约化;完善招标投标制,破除招标投标领域各种隐性壁垒和不合理门槛;积极稳妥改革建设监理制,建立责任与权力统一、管理规范高效的监理工作机制。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另一方面体现在相关技术手段、技术标准应不断创新和完善。

《决定》指出“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当前,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和重要标志之一,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广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孪生建设先行先试取得积极成效。

在此背景下,应按照“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原则,结合工程建设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技术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驱动作用,提升建设全要素、全过程管理能力。

例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应用,构建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计体系,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感知、监测、分析、预警和响应;推进智能温控、智能灌浆、智能振捣、智能碾压等智能建设设备及装备应用,引领传统施工逐步向智能化施工转变;推广智能监控设备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强化隧洞工程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不良地质监测等,提升现场智能监控能力,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最终实现数字孪生工程与实体工程同步交付。

再如积极探索运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无人机等技术,推进北斗技术应用,强化水利工程位移形变、渗流渗压、应力应变等智能监测,逐步建立动态监测、智能感知体系,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此外,应优化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发挥技术标准的导向性、引领性、推动性、基础性作用。正如《决定》指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

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基本依据。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继续推动重大水利工程“有没有”的同时,下更大功夫去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要全面检视评估现有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各个领域和环节的技术标准,紧跟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发展形势,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标准,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现行标准与实际不协调等问题,同时做到标准编制与实施并重,建成有利于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

(作者为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